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的内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给我们的?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接触低龄教育的敲门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手段对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
在儿童智力发育阶段,适当的学前教育可以开启儿童的兴趣、激发天赋、增长学识,锻炼儿童的沟通相处能力,这个阶段,学校幼师的作用不可小觑。幼师是儿童们的知识启蒙老师,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幼儿的行为举止、性格培养。
正所谓“性格影响选择,选择决定人生”,儿童们的良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人生的考验、积极前行。时代发展变化中,学前教育的演变也在不断推进,研究其动态趋势,有利于我们学前教育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让幼儿在正确的教育氛围中茁壮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时候的学前教育发展是怎样的?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以新中国成立为界,经历了从模仿到本土 化,从借鉴到自我创新的过程.第一阶段可分为移植模仿、科学化和民族化实验探索两个时期;第二阶段可分为学习前苏联教育、极左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前 教育课程体系等三个时期.反思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程,可知学前教育课程科学化和民族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的 思想精髓,需要注意将学前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努力探索多元化的学前课程模式.
请阐述我国近现代幼儿社会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一一20世纪中叶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陈鹤琴的五指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张宗麟出版了 《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2、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
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提供了政策与理论上的支持。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标志。
2012年10月9日,教育部印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公育思想对社会学前教育的意义?
在近现代中国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发展历程中,儿童公育思想发挥了两方面作用。
(一)充实了近代中国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近代中国社会尤其是20世纪以来,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如军国民教育思潮、实利主义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等等,但这些教育思潮均未涉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第一阶段,远未受到足够重视,其发展严重滞后。尽管第一个新型学制系统已将学前教育纳入其中,但有关政策充满矛盾,脱离国情,指导性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康有为、蔡元培、恽代英等人的儿童公育主张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从晚清到民国前期很长一段时期,儿童公育思想为学前教育领域注入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鲜血液。
(二)确立了学前教育在近代中国新型学制体系中的地位,进而促进了各类社会幼教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下简称《蒙养章程》),确定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而以家庭教育为主的幼儿教育发展思路。《蒙养章程》颁布以后,两湖、苏浙、京沪等地相继开办了第一批学前儿童教育机构。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全国有蒙养院428所,在院幼儿4893人;1908年,蒙养院114所,在院幼儿2610人;1909年,蒙养院92所,在院幼儿2664人。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他主持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称蒙养园。同时,还颁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使得蒙养园制度得以确立,社会幼教机构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简述科学化的学前教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资讯